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Aquaculture丨生命健康学院污染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研究团队开发新型纳米递送系统为对虾疾病防控提供新策略
    2025年10月30日 09:37   

 

2025年9月,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污染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研究团队在水产领域权威期刊《Aquaculture》上发表了题为《RNAi-mediated gene knockdown and anti-Vibrio parahaemolyticus effects in Penaeus vannamei using mPEG-PEI-c-SWNTs siRNA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功能化碳纳米管的高效siRNA递送系统,为对虾副溶血弧菌感染提供了一种精准、高效的RNA干扰(RNAi)技术方案,对虾疾病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 文章首页的标题及作者截图

 

副溶血弧菌是水产养殖重要病原微生物,特别是对虾养殖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引发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可导致对虾死亡率高达90%,造成全球范围内数十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长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导致了耐药菌的出现,更带来了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开发绿色、精准的替代防控手段已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由聚乙二醇和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mPEG-PEI-c-SWNTs)组成的递送系统。该系统中,PEI可高效结合并保护siRNA,PEG能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而碳纳米管独特的结构则有助于穿透细胞膜,并将siRNA安全递送至细胞内发挥作用。利用该系统递送靶向凡纳滨对虾LvPax6基因siRNA,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安全、有效地实现特定基因的敲低。

针对致病微生物副溶血弧菌毒素需要通过结合对虾体内的氨肽酶N1蛋白(LvAPN1)来感染宿主利用该递送系统运载靶向LvAPN1的siRNA(siLvAPN1),成功降低了对虾体内该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显著增强了对虾对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抵抗力。该研究开发了专门针对甲壳动物的高效、安全的siRNA纳米递送系统验证了其基因沉默效果和抗病功能,不仅为对虾等重要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而且为推动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减抗、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等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mPEG-PEI-c-SWNTs-siLvAPN1系统增强对虾抗病力效果评估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博士研究生门佳丽,周海龙教授为通讯作者。此项工作得到了相关项目资助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5.742742

联系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生物楼614室(综合办)
联系电话:0898-66253203(综合办、人才引进)、66262145(本科教务)、66254379(研究生管理)
E-mail: hdsmkx@hainanu.edu.cn(综合办、人才引进);skyjw@hainanu.edu.cn(本科教务);skyyjs@hainanu.edu.cn(研究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