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生物大分子的组装和功能机器团队(负责人:万里)
    2025年10月09日 16:21   

团队负责人简介:

   万里,安徽宿州人。2010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获生物工程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2013年获得天津大学药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学位,2014年-2017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能源理工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癌症/艾滋病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2018年-202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利用结构生物学手段进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解析。万里博士于2025年7月全职加入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担任研究员,成立生物大分子的组装和功能机器实验室并担任PI,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


团队介绍

   本团队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从多维度阐释生命体中大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肌营养不良症相关的病理学研究、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交互机制、以及其他与人体重大疾病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

1、肌营养不良症发病的分子基础及其治疗策略的探究

2、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

3、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交互机制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高水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专利、获奖等)

1.Li Wan*, Xiaofei Ge*, Qikui Xu*, Gaoxingyu Huang*, Tiandi Yang, Kevin P. Campbell, Zhen Yan, Jianping Wu.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the dystrophin glycoprotein complex. Nature, 2025; 637, 1252–1260.

2.Keisuke Kamba, Li Wan, Satoru Unzai, Ryo Morishita, Akifumi Takaori-Kondo, Takashi Nagata, Masato Katahira. Direct inhibition of human APOBEC3 deaminases by HIV-1 Vif independent of the proteolysis pathway. Biophys J. 2024 Feb 6;123(3):294-306.

3.Zeyu Jin*, Li Wan*, Yuqi Zhang, Xuecheng Li, Yong Cao, Haobin Liu, Shengyao Fan, Du Cao, Zhengmao Wang, Xiaobo Li, Junmin Pan, Meng-Qiu Dong, Jianping Wu, Zhen Yan. Structure of a TOC-TIC supercomplex spanning two chloroplast envelope membranes. Cell, 2022, 185(25):4788-4800.e13. (共同第一作者)

4.Jianhua Luo*, Qi Yang*, Xiaofeng Zhang*, Yuanyuan Zhang*, Li Wan*, Xiechao Zhan, Yao Zhou, Liuqing He, Danyang Li, Dazhi Jin, Ying Zhen, Jing Huang, Yanyan Li, Liang Tao. TFPI is a colonic crypt receptor for TcdB from hypervirulent clade 2 C. difficile. Cell, 2022, 185 (6): 980-994. (共同第一作者)

5.Stuti Sharma, Ruoyu Zhou, Li Wan, et al. Mechanism of LolCDE as a molecular extruder of bacterial triacylated lipoproteins. Nature Communication. 2021.12, 4687.

6.Yao Zhou, Diyin Li, Jianhua Luo, Aizhong Chen, Xingxing  Li, Zhenrui Pan, Li Wan, Liuqing He, Danyang Li, Yanyan Li, Min Dong, Liang Tao. 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mediate the cellular entry of Clostridium novyi alpha-toxin. Cell Research. 2021.31, 935–938.

7.Li Wan, Keisuke Kamba, Takashi Nagata, Masato Katahira. An insight into the dependence of the deamination rate of human APOBEC3F on the length of single-stranded DNA,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APOBEC3F and single-stranded DN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General Subjects. 2020. 1864 (2).

8.Ximin Chi, Qiongxuan Fan, Yuanyuan Zhang, Ke Liang, Li Wan, et  al.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phospholipids translocation by MlaFEDB complex. Cell Research. 2020. 30, 1127–1135.



在研科研项目

1. 项目主持人:万里;项目名称:生物大分子机器的作用机制探索;经费来源: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起止时间:2025.06-2030.06;项目编号:XJ2500006771


代表性成果介绍:(主要成果标题、简介、成果相关图片)

1.揭示肌营养不良症核心蛋白复合物DGC的组装方式

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类遗传性肌肉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骨骼肌、心肌等,其中最严重的一种病症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其发病率约为每3500名男孩中1例,患者大多难以活过30岁,致死率极高。该病的发生与DGC功能异常或相关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分子层面的研究信息的不足,使得深入了解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受到了限制。因此深入了解DGC结构对研究致病机制和精准治疗至关重要。申请人从结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角度阐释了DGC的功能。首次解析DGC的内源结构。申请人从小鼠骨骼肌中成功分离出内源状态下的DGC复合体,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其高分辨率结构,首次揭示了该复合体的全貌(图1),填补了该领域三十多年的空白。研究发现DGC包含9个蛋白组分,其中sarcoglycan亚复合物(包含a-,b-,d-,g-四个亚基)和sarcopsan分别位于dystroglycan亚复合物的两侧,而不是过去被普遍认为的位于dystroglycan亚复合物的同一侧。同时,首次发现b-,d-,g-sarcoglycan通过b-strand共折叠形成独特的β-螺旋塔状结构,称之为“ECD塔”。揭示致病突变机制。申请人结合临床数据,发现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突变主要分布于膜外可溶区、蛋白ECD塔的内部以及膜内蛋白区。这些致病突变破坏了分子间或分子内的相互作用,从而破坏了DGC结构的稳定性,最终引发疾病。体外重组表达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致病突变的影响。

图1. 冷冻电镜技术揭示DGC的组装方式









联系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生物楼614室(综合办)
联系电话:0898-66253203(综合办、人才引进)、66262145(本科教务)、66254379(研究生管理)
E-mail: hdsmkx@hainanu.edu.cn(综合办、人才引进);skyjw@hainanu.edu.cn(本科教务);skyyjs@hainanu.edu.cn(研究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