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污染物与病原生物互作团队揭示了珊瑚应对海洋新型污染物的分子适应策略
    2025年05月19日 10:15   


2025年4月7日,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污染物与病原生物互作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 the differential tolerance mechanisms of Acropora formosa and Montipora digitata to Benzo[a]pyrene (BaP) exposure via 4D proteomics》的成果。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珊瑚应对新型污染物的分子适应策略,更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精准保护提供了科学策略

 

随着工业化进程,多环芳烃(PAHs)在海洋环境中的累积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威胁;苯并[a]芘(BaP)作为PAHs的典型代表,具有显著的致癌、致畸及氧化损伤效应,并在南海珊瑚礁区广泛分布,可穿透珊瑚共生体屏障,直接破坏宿主细胞与共生藻的代谢平衡。尤其珊瑚作为固着生物,无法逃避污染物胁迫,其耐受机制差异成为决定种群存续的关键,但其关键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珊瑚物种对BaP的耐受性差异显著,如指状蔷薇珊瑚(M. digitata)的生存率远超美丽鹿角珊瑚(A. formosa),然而这种差异的蛋白调控网络与共生藻协同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采用4D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了三大核心关键机制:宿主蛋白稳态调控;共生藻能量代谢重塑:跨物种代谢网络分异。

本研究不仅为珊瑚礁保护技术开发(如优势物种筛选、共生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还为海洋污染修复靶点(如铁代谢调控、抗氧化干预)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尹凯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周海龙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7273、31760164)、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ZDYF2022SHFZ321)和海南大学科研启动项目((XJ2300009832)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50 11288

 

联系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生物楼614室(综合办)
联系电话:0898-66253203(综合办、人才引进)、66262145(本科教务)、66254379(研究生管理)
E-mail: hdsmkx@hainanu.edu.cn(综合办、人才引进);skyjw@hainanu.edu.cn(本科教务);skyyjs@hainanu.edu.cn(研究生管理)